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運行平穩,累計成交額達58.02億元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運行平穩
全國碳市場于今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以來,整體運行平穩,企業減排意識不斷提升,市場活躍度穩步提高。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得以初步顯現。
根據今年1月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從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截至12月22日,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4億噸,累計成交額達58.02億元。
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的行業范圍,通過碳市場等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此外,生態環境部將持續推進全系統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今天,我們將通過官方網站和新媒體公布2022年生態環境系統新聞發言人和發布機構名單及聯系方式,為媒體朋友在各地進行新聞采訪活動提供服務和幫助,歡迎大家和他們加強聯系。
下面,請劉志全司長介紹情況。
全國已劃定4萬多個環境管控單元,單元精度總體上達到了鄉鎮尺度
劉志全:感謝劉友賓司長,新聞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一年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狠抓改革創新,加強生態環境源頭防控和過程監管,協同推進“放管服”,發揮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效力,既守好環保底線,又強化民生保障和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下面,我介紹一下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進展和成效。
第一,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基本建立為標志,“三線一單”從編制發布向落地應用發力。黨中央將“推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寫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反映出中央的高度重視。《長江保護法》《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以及26部地方性法規,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確立為重要法律制度。目前,全國所有省份、地市兩級“三線一單”成果均完成政府發布,劃定了4萬多個環境管控單元,其中優先、重點、一般三類單元面積比例分別為55.5%、14.5%和30.0%,單元精度總體上達到了鄉鎮尺度,基本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國家多個重大區域流域發展政策、重大規劃將“三線一單”作為重要管控手段,生態環境部出臺了《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試行)》指導地方應用。地方將“三線一單”用于輔助政府決策和重大規劃制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重大工程規劃選址以及環評管理,為有關綜合決策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支持。
第二,以《排污許可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發布實施為標志,排污許可制全面實施進入新階段。今年1月24日,國務院發布《排污許可管理條例》,這是排污許可制度建設的一個里程碑。隨即,黃潤秋部長出席《條例》全國宣貫視頻會并講話部署,我和有關同志參加了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并回答了中外媒體提問。一年來,我們落實《條例》要求,推動全面實施排污許可制,全國已將304.24萬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管理,其中核發排污許可證35.26萬張,管控涉水排放口25.97萬個、涉氣排放口97.09萬個。深化排污許可與環評、執法、環境統計、環境稅等制度銜接,積極穩妥推進試點。近期,還印發通知,明確明年開始實施將工業固體廢物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組織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開展排污許可證質量及執行報告“雙百”檢查,督促30.46萬家排污單位提交2020年度執行報告,提交率由27%提高至99.4%,完成14.42萬張排污許可證質量核查和5.97萬份執行報告內容規范性審核。推進固定污染源“一證式”監管,生態環境部通過現場調研監督幫扶和非現場信息化核查相結合的方式,發現了4980家單位排污許可質量和排污許可要求不落實等問題,目前正在督促整改。
第三,以嚴控“兩高”項目等盲目發展為標志,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預防作用進一步發揮。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印發《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并召開視頻會,調度建立“兩高”建設項目環評管理臺賬,組織修訂一批“兩高”行業項目環評審批原則,嚴格環境準入,全年“兩高”相關行業環評審批數量下降超過三成。全面加強“十四五”區域、產業園區、交通、資源能源等規劃環評工作,與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制定礦產資源、港口規劃環評有關政策。全面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意見》,強化源頭預防。加強項目環評管理,全年全國共審批項目環評10.53萬個,其中生態環境部審批重大項目環評80個,主要涉及水利、鐵路、煤炭開采、海洋油氣開發、核電、電力通道等。在嚴格重大項目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實施“以新帶老”、區域削減,有力推進環境質量改善。一批重大規劃和工程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措施進一步強化,野生動物通道、過魚設施、替代生境建設等已逐步成為水利水電和線性工程標配。
第四,以協同推進“放管服”為標志,環評改革不斷深化。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在“放”上,貫徹落實新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環評審批數量大幅下降。1月-11月,全國審批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數量同比下降超過四成。在“管”上,落實環評與排污許可年度監管工作方案,組織完成8個省份調研,對發現的62個問題線索均已反饋整改。對環評單位和環評人員的信用監管空前加強,已有213家單位和20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在“服”上,加強“三本臺賬”環評審批服務,全國審批項目環評10.53萬個,涉及總投資超過13.78萬億元。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創新能源電力保供相關環評政策,助力加快形成煤炭產能,僅10月以來已批或在批環評的煤礦項目涉及新增產能已超過1.27億噸/年。建設運行全國環評技術評估服務咨詢平臺,開展遠程服務。
第五,以謀劃“十四五”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為標志,形成未來幾年總體考慮。我們研究制定了“十四五”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實施方案,努力做到5個突出,即突出改革創新、突出體系建設、突出效能發揮、突出監管執法、突出支撐保障,目標就是把“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環評與排污許可領域,形成“十四五”時期推進各項改革的“施工圖”。
相關文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