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基礎設施碳排放及鎖定效應
由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全球變化研究院和能源基金會支持的《全球能源基礎設施碳排放及鎖定效應》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日前發布。
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說:“碳減排要將全球視野與中國智慧結合,希望中國的報告能夠在國際上形成互補和互相啟發的格局,在一些路徑和設計上有一些新的作用。”
基礎設施將持續產生碳排放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系主任張強解釋,火電廠、鋼鐵廠、水泥廠平均壽命在40年左右,過去建設的和正在建設的基礎設施,在未來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這種情況稱為“鎖定效應”。
報告指出,火電、鋼鐵、水泥和陸地交通運輸均是支撐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和部門,近30年發展迅速。全球主要能源基礎設施碳排放總體呈增長趨勢,2020年全球火電、鋼鐵、水泥和陸地交通運輸部門共排放二氧化碳241億噸,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0%。受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拉動,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國家貢獻了全球大部分新建產能,碳排放增速較快,成為上述主要能源基礎設施碳增長的最大驅動力。
報告預測,如果全球主要化石能源基礎設施持續擴張,持續新建基礎設施的碳鎖定效應將對低碳轉型帶來巨大挑戰,而碳鎖定效應并非一成不變,通過縮短能源基礎設施服役年限、降低產能利用率等措施可減少其碳鎖定排放。
必須扭轉建設和投資慣性
報告指出,全球已建成的基礎設施在未來幾十年會面臨嚴峻的轉型挑戰。
全球火電行業碳排放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75億噸增長到2020年的132億噸,雖然燃煤電廠的碳排放在下降,但依然是當前排放的主體。
2020年,全球鋼鐵行業直接碳排量是1990年的排放量將近3倍。“鋼鐵碳排放主要來自長流程工序。”張強告訴記者,發展中國家鋼鐵生產的大規模擴張,是主要驅動因素。
水泥行業和鋼鐵行業的碳排放量增長情況相似;機動車碳排放量在過去30年間增長了75%,目前,發達國家的機動車碳排放量占主導地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過去30年間,火電、鋼鐵、水泥行業碳排放分別增長了78%、53%、154%。
張強指出,減排壓力很大。目前,全球主要化石能源基礎設施總體還在擴張階段。如果不扭轉建設和投資慣性,同時又要達到全球凈零排放目標,新興發展中國家新建的化石能源基礎設施會面臨大規模提前退役局面,造成巨額的資本擱淺風險。
在此基礎上,報告為全球能源設施綠色轉型提出了4點建議:一是需扭轉高碳能源基礎設施投資慣性,避免新的高碳增長帶來的長期碳鎖定效應,同時降低資產擱淺風險;二是加速能源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和有序淘汰,提升技術和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三是加大新興低碳技術研發力度,推進氫能煉鋼、碳捕集與封存等減排技術的示范和產業化應用;四是抓住后疫情時代綠色復蘇的發展機遇,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強綠色技術國際合作,構建全球零碳能源體系。
用數據說話,建立全球視野的數據庫
報告收集了全球電力、水泥、鋼鐵3個行業超過10萬個基礎設施的數據,初步構建了一個包含地理位置、工藝、能耗、排放信息的數據庫,旨在以單個重點用能設施為研究單位,建立從設施層面追蹤全球能源基礎設施排放的新方法,進而識別能源基礎設施在低碳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治理思路,為推動全球化石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智慧。
專家一致認為,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基礎設施是全球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議在此數據庫基礎上繼續開展深入研究,形成系統性、有全球影響力的成果,進而從技術路徑和科技創新角度啟發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發展方向。
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表示,“要有自己的數據庫。有這樣一個全球視野的數據庫,對我們今后技術特別是宏觀技術部署特別重要。”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全球能源基礎設施排放數據庫,將為基礎設施研究提供基礎。國際上較有名的數據庫,無論是IEA(美國能源信息署)還是EIA(國際能源署),都有四、五十年的數據積累,希望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能夠建立代表中國的數據庫。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李政認為,報告相當于是全球能源基礎設施的年鑒,不僅能夠支撐基礎設施的運行、管理、優化的決策效應,還可以支撐高水平研究,尤其是戰略研究,可有效支撐中國碳中和戰略,助力全球氣候治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