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呵護自然生態 穩固發展根基
呵護自然生態 穩固發展根基
自1958年云南建立第一處自然保護地——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來,在長期不懈努力下,我省初步形成了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筑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生物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截至目前,云南已劃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礦山公園、沙漠(石漠)公園、水利風景區及國際履約的自然保護地等11類360處自然保護地,保護面積達8294.6萬畝,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4.32%。各類保護地的建立,使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副院長、正高級工程師華朝朗認為,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重要、作用巨大。一方面,自然保護地有效維護了云南國土生態安全,提供了高質量的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云南地處眾多國際、國內河流的上游或源頭,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在這些區域建立的保護地發揮著涵養水源、調蓄洪水和保持水土功能,為中下游提供水資源,減輕洪澇災害,減少河道泥沙的淤積,保障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安全,構成長江、珠江中下游我國黃金經濟帶的重要生態屏障,同時對多條國際河流下游國家的生態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自然保護地屬高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區域,提供了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舒適的環境等優良生態產品。
根據2018年完成的云南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云南省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每年2129.35億元。其中,涵養水源623.45億元、保育土壤384.99億元、固碳釋氧224.28億元、積累營養物質14.66億元、凈化大氣環境81.15億元、生物多樣性保護800.82億元。每公頃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平均為13.02萬元,約相當于保護區外森林價值的兩倍。
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地也為云南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遺傳資源。自然保護地是最為重要的物種遺傳資源的原生境保護地,保存了野生天麻、三七、石斛、龍血樹、紅豆杉、大葉茶、野生菌、野生稻,以及山茶、玉蘭、百合、杜鵑花、報春、蘭花、綠絨蒿、龍膽云南八大名花等大量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地內豐富多樣的生物遺傳資源是基因研究和應用的基礎,是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為云茶、云藥、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資源優勢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極為重要的基因資源基礎,并已經發揮重要作用,潛在價值更是難以估量。”華朝朗說。
云南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著眼未來,云南省將持續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爭創高黎貢山、亞洲象等國家公園,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爭取建設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國家實驗室。落實林長制,持續推進森林云南建設和國土綠化行動,強化濕地保護。不遺余力,呵護自然生態,穩固發展之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