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護士考試輔導課外拓展知識:無痛扎針臨床經驗
無痛扎針臨床經驗
1、靜脈注射(iv)及輸液法
首先扎止血帶無可厚非,扎過以后一般靜脈(以下稱血管)大多都會凸起,選擇一根好的血管和進針位置對輸液成功也是很重要的,可以不太直,但要視針頭粗細選擇合適的靜脈直徑,有利于輸液成功,選好血管后便可準備消毒進針,皮膚繃緊必不可少,繃緊后以血管微凸為好,進針角度宜小,可保持<20度的角度進針,刺穿皮膚刺入血管見回血后視血管走向再向前進一點點,隨后平行進針。
對于那些較胖病人或肉手看不見血管的病人,可先扎止血帶,血管較深者可用食指輕輕在手背上滑過,碰到凸起,是血管的話便要注意摸清其走向,如果怕記不住,可用復合碘(每個醫院用的都不一樣)消毒病人皮膚和自己摸血管的手指,再從順其走向在血管上滑過,會留下一條"水跡",并可對光,使血管微凸處反光有利于進針和觀察血管走向,利于見回血后的平行進針,血管較深,可適當增加進針角度,見回血后,同樣要依血管走向平行進針,對于進針長度可視血管好壞而定,通常進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即可。
對于扎過止血帶如若血管不易暴露者,本人不喜歡用手拍,拍手背不僅病人疼痛而且手背若拍紅了血管也不一定暴露,可適度輕揉,至血管凸起,不乏例外,臨床上曾碰到一例止血帶扎過以后血管凸起,輕揉后,便什么都看不見了,只好重扎止血帶,所以臨床上還是需要隨機應變。
如果手背血管不清,可另選手指,手腕或手臂等地方進行注射或輸液,手指以大拇指血管和食指或者中指血管較易找,少數病人無名指和小指血管易找,視情況而定,但手指扎針不易繃緊皮膚和固定針柄,且病人較疼痛,故一般不可取。 對于手臂注射及輸液,有的血管較凸起并暴露,有的反之,這就需要靠自己感覺,進針角度視血管深淺適度改變,可能角度小進針快病人的痛苦會大大減少,但重要一點還是需要摸清血管走向進針,見回血后順其方向再平行進針,本人是不喜歡扎在手腕內側關節處的,雖然粗,但是很滑,當然即使扎針成功事后鼓針的概率也很大,稍微一動針頭便可滑出血管外,特別不適合年老及兒童等人群,所以盡可能在手背處找血管并從遠心端至近心端的方向依次扎針,以保護血管。
血管較滑者,若進針后血管偏離,不要慌,繼續繃緊皮膚,并將針頭稍轉向血管,側行進針。對于進針位置的選取,以進針完畢后易固定為宜,當然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不宜固定的針柄小心粘好,并可適當塞棉球墊起針柄以保持輸液順暢。
剛實習的同學看到手背血管粗的病人一般比較興奮,認為很好扎其實不然,比如那種感覺不扎止血帶閉著眼都能扎進的血管更要小心對待,不可大意,這種血管對老年人來說一般比較脆,不易扎,所以進針角度要小,進針要淺,不然必定鼓針。
對于年輕但經常輸液的病人要注意這樣的血管彈性,有沒有靜脈炎等,否則,針頭確實在靜脈內,但溶液卻不滴,這樣的大意要盡量避免。
最重要一點也是很多同學疑惑的一點就是有些病人回血很慢或者根本不回血,這也需要靠自己的,如果感覺自己確實扎進血管但沒回血,可以試著捏下輸液皮條,松開的時候如有回血則證明注射或輸液成功。不見回血切不可盲目進針!
對于靜脈留置針的扎法,以選擇較粗血管為宜,因為可能有時要快速輸注甘露醇等,因為是軟針不易鼓針,故可選擇手腕內側較粗血管,也可選擇手背或手臂血管,排氣之后繃緊皮膚進針,角度可在三十度左右,見回血后立即推軟針退鋼針。
2、皮內注射法(ID)
即通常所說的皮試,皮試液包括,頭孢類,青霉素,普魯卡因等等,不管原始單位多少,配完皮試液注入皮內的單位為15U~50U,青霉素類皮試液的配制可能對剛實習的同學來講有點難度,其實記住抽三排二即可,即注2ml稀釋液(百分之0.9的生理鹽水或者注射滅菌用水)到密封瓶內充分稀釋后,抽0.1ml出來加稀釋液至1ml,搖勻后排至0.1ml,這是抽一次排一次,接著再抽稀釋液至1ml,搖勻排至0.1ml,這是二抽二排,再加稀釋液至1ml,搖勻即可,即上面所說的抽三排二。
頭孢類等皮試液也是這樣配的,不過普魯卡因等皮試液就簡單多了。書上有介紹我就不多說了。注射位置選取一般在前臂掌側下段避開靜脈處,小角度近似平行進針,當針頭斜面完全進入皮內即可注入試驗液0.1ml,最佳注射后皮丘上應有兩到三個左右毛孔。
3、肌肉注射法(IM)
即打屁股針,皮膚繃緊,九十度進針沒有什么好說的,進針長度為針梗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注射前注意回抽,如有血液應立即拔針重扎,PS:注射位置通常選擇連線法,即從髂前上棘至尾骨做一連線,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簡單易行不易出錯。
4、皮下注射法(H)
通常選擇上臂三角肌下緣,對于胰島素筆注射可選擇腹部,后背,大腿外側方,因為胰島素筆針頭很細故可減輕疼痛,(僅本人意見,供參考) 輸液技巧需要的是細心,耐心和多加練習,做到這三點必定會有所成就,鼓針不算什么,技術再好也是從鼓針走過來的,所以大可放心,切不可進針以后不見回血便慌了手腳,靜下心,摸清血管走向后再推針。
相關文章:
相關推薦: